
(萨米娅·希贾布)
由知名埃及汉学家萨米娅·希贾布领衔的“叙事·对话·文明互鉴——基于汉阿文化转译的专家引领创新课堂”于7月3号——9号在伟德国际1946官网顺利结课。该项目以“中阿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汉阿翻译实践:从典籍到数字传播”为核心课程,通过跨文化教学模式创新与专家资源深度赋能,探索中国文化在阿拉伯语世界的“精准转译”与“生动传播”新路径,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责任感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提供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破局“重技能轻文化”困境:构建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学框架
当前,国内高校阿拉伯语翻译课程多聚焦语言转换技能训练,对中国典籍跨文化转译的伦理维度与传播效能关注不足;国际层面,中阿文化互动亦受限于语言壁垒与资源匹配难题。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理论启发—文化共情—翻译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为核心,突破传统课程“重技能、轻文化”的局限。
课程设计中,理论深化与实践精进被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一方面,通过解析中国现代化第三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伦理共通性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翻译行为中的文化交流与话语调适机制;另一方面,以传统故事节选、中国官媒阿拉伯语版等文本为载体,结合双语文本分析、翻译伦理辩论、数字工具实训等模块,推动学生从“机械翻译”向“文化转译”能力跃迁。项目负责人表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明的对话。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文化解码者’,让中国故事在阿拉伯语世界实现‘共情式传播'。”

授课实况
专家资源深度赋能:打造“理论+案例+实践”闭环教学模式
作为项目核心特色,“专家引领”贯穿教学全链条。萨米娅凭借其开罗大学本硕博连读的中国语言文学学术背景,以及20余年汉阿翻译教学与跨文化项目经验(曾主导《中国智慧格言选》编译、“中埃青年文学对话”等活动),将阿拉伯学界对中国文学的接受视角与中国翻译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形成“理论精讲+案例拆解+实践赋能”的课堂模式。
在“翻译伦理与文化适应”模块,学生将通过典籍翻译、政策文本等案例探讨“忠实性”与“等效性”的平衡;“全球传播与数字创新”模块中,萨米娅将结合自身参与本地化项目的经验,指导学生运用社交媒体文案等轻量化形式优化传播效能;结课阶段,学生需提交双语译稿或报告,并通过成果展演接受跨文化传播效果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特别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阿译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叙事的跨文化表达策略,培养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担当。正如学生代表所言:“过去我们只关注‘如何译’,现在更明白‘为何译’——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成果外化与辐射:从课堂到世界的文化传播实践
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力的阶梯式提升,更通过“实践外化”机制实现文化传播实效的增强。据介绍,原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本地化项目、广州中阿文化交流遗址研学等活动,结合萨米娅主导的“中埃青年文学对话”经验,将翻译成果转化为双语推文等新媒体内容。
“我们希望学生的译稿不仅是作业,更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活载体’”萨米娅教授举例说明,此前指导的《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纪伯伦爱的哲学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其核心观点在埃及高校中文社团引发热议。此类“课堂—实践—传播”的闭环模式,正逐步推动中国文化在阿拉伯语世界从“认知”向“认同”深化。


学生互动现场
学术背书与国际视野:专家团队的“硬核支撑”
作为项目的灵魂人物,萨米娅·希贾布的学术背景为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支持。其博士论文《鲁迅与巴达维的革命观》获开罗大学“优等”评级;在教学领域,其设计的“汉阿翻译”教学模式被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等教学单位认可。
此外,萨米娅在中埃文化交流领域的长期实践,使其能精准把握中阿文化传播的“痛点”与“亮点”。这种“学术研究+实践经验”的双重积淀,让课程既具理论深度,又富现实指导意义。
结语:以翻译为桥,架起中阿文明互鉴新通道
从典籍翻译到数字传播,从课堂辩论到实地研学,“叙事·对话·文明互鉴”创新课堂正以独特的教学范式,为中阿文化交流注入新动能。正如项目组初衷:“我们不仅要培养会翻译的‘技术者’,更要培养懂文化的‘传播者’”。当学生能用阿拉伯语讲好中国故事,用短视频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便是对文明互鉴最生动的诠释。
据悉,该课程为32学时必修课,须先修《阿汉互译理论与实践(2)》,教学语言为阿拉伯语,采用面授(含工作坊、实地研学等)形式。随着课程推进,其教学模式与成果或将为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跨文化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文字:艾河旭
审核:牛子牧
终审:梁洁